2024-10-11
《针灸甲乙经》,全名《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》,简称《甲乙经》,全书主要由《素问》、《灵枢)、《黄帝明堂经》三部古医经类集而成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,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。古籍对人体生理、病理,经脉循行,腧穴总数、部位、针灸穴位图取穴,针法、适应症、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。
2024-10-10
孩子手脚是血液循环的末端,远离心脏,血液循环比大人要慢些,而小孩子心脏泵血的功能也不强,自然手脚冰凉明显些。
2024-10-08
我国古代把“露”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。仲秋“白露”节气,露“凝而白”,至季秋“寒露”时已是“露气寒冷”,将凝结为霜了。寒露节气后寒意猛增,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,阴气渐生,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。如果不注意及时预防,增减衣物,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、咳嗽发热。因此,寒露养生除了遵从秋季润肺、育肾的养生原则之外,还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、养护脾胃。润肺防燥 及时补水寒露干燥的气候易...
2024-09-20
《春秋繁露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入秋后,随着气候的变化,人体可能产生诸多不适,最易出现秋燥。何为秋燥 “燥”从何来?秋在“五行”对应中属金,在人体五脏六腑对应中为肺。此时自然界阳气日衰,阴气渐生,雨水渐少,因此,时令主气为“燥”。秋季干燥,气燥伤肺,肺气虚则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产生疾病,引起喉疾、咳嗽等不适的症状,因此需要润燥、养阴。但不同体质容易感受到...
2024-09-20
佛手具有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,燥湿化痰之功效。主要用于肝胃气滞,胸胁胀痛,胃脘痞满,食少呕吐,咳嗽痰多。
2024-09-19
皮肤瘙痒、目红眼赤、咽喉干痛、鼻腔热烘、口干口臭、流鼻血、牙痛……自从入秋后,这些秋燥上火的症状此起彼伏,纷纷显现。
2024-09-14
中医讲一通百通,一堵百堵,您的经络有很多的气节点堵塞,每次疏通的时候会一点点的将您经络的气节点化解,疏散,排出体内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毒素。从而达到百脉通,除百病的功效,特别针对现代人的亚健康及慢性疾病的调理有显著的疗效,针对肌肉,身体的酸麻,胀痛的功效立竿见影。
2024-09-12
发现尿里居然好多泡沫顿时吓得不轻!“不会是我的肾有什么问题吧?!”的确,泡沫尿是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,但是!泡沫尿≠肾脏出现问题!
2024-09-06
据统计,每人每天平均要放14个屁。一般来说,男性比女性放屁多图片,男性平均每天放屁17次,女性约9次。除了身体原因的问题,影响放屁,多跟饮食有关。大多情况下,吃了大量易产气的食物,如纤维类、淀粉类、蛋白质类和刺激性食物,包括白萝卜、花椰菜、卷心菜、红薯、大豆、大蒜、洋葱等,都会导致控制不住的放屁。
2024-09-06
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,故以白形容秋露。进入白露节气后,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,冷空气分批南下,代表着暑热结束,秋意袭来,万物随寒气增长,逐渐萧落、成熟。白露为何要养肺中医认为,肺与秋季相应,秋季干燥,而气燥伤肺,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,易产生疾病。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,秋燥的情况更为明显。此时应该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,在注...
2024-09-05
很多孩子之所以一开学、一换季就生病,根本原因就是正气不足。想要增强孩子的抵抗力,首先要意识到顾护脾胃的重要性。孩子脾胃强了,抵御病邪的能力自然会变强。
2024-08-30
进入秋季,我们的脾胃功能会有所减弱。入秋后如果突然大量进补,会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,严重的会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。
2024-08-29
中医认为,“肝藏血,主筋,爪为筋之余。”《黄帝内经》讲“肝其华在爪”,爪,指的就是指甲和趾甲,是体内的筋延伸到体外的部分。所以健康的指甲也说明气血旺盛、各脏腑功能活动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。
2024-08-23
近期,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人也表示自己“阳了”,出现喉咙痛 、鼻塞、流鼻涕、咳嗽、发烧、头痛以及可能的味觉和嗅觉丧失等症状。
2024-08-22
五脏疾病,全写在脸上,下面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方法,能够通过面色,判断你是属于哪种体质类型。